随地吐痰的危害 治理随地吐痰 需道德法规“双道箍”

栏目:体育 2021-12-06 17:05:46
分享到: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运城新闻网官方发布平台

控制随地吐痰,需要道德法规“双箍”

记者陶登晓谋

魏行知写道:“你不是在吐痰。”

近年来,我们的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更干净、更美丽的形象展示给人们。然而,我们周围仍然有一些不文明的行为,这损害了城市的美丽形象,包括随地吐痰。这不仅是部分市民文明素质缺失的体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的文明程度。

市民如何看待随地吐痰?市民有什么建议来解决随地吐痰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随机走访采访了一些市民。

现象:随地吐痰时有发生

6月19日至21日,记者走访市区南丰广场、万达广场、河东东街时发现,随地吐痰是一种不文明现象。

19日下午4时,记者在南丰广场西侧蹲守半小时,发现11名市民随地吐痰。有些“豪放”吐出老远;有的“低调”,把痰吐在路边的绿植或草坪上。痰盂留在地上的痰渍,让过去的人“如履薄冰”,不小心就会“被抓”。

“有些人走到垃圾桶附近,直接往垃圾桶边上吐口水。他们似乎认为在垃圾桶周围吐痰不是吐痰。”南丰广场西侧一家店的店员告诉记者,店门口恰好是一个电动车停车场。有时人们骑自行车去购物,下车前吐口水。这种现象并不少见。

“我讨厌等车的人群。总有几个人在地上吐痰,好像没人看似的。有些人喜欢先吐口水,大声咳嗽,然后从喉咙里发出几声呼噜声,最后吐出一口痰。那张照片看起来真的很恶心,特别恶心。”市民刘说。

某小区的保洁工倪新爱,比起地面的痰渍,更害怕处理小区绿色植物上挂着的口水。“地上的痰渍只需要喷上洗洁精,然后拿拖把拖着就好,那些挂在叶子上晾干的口水一定要用手擦。即使你在清洁时戴着手套,你仍然会感到全身不舒服。”她说。

谈到随地吐痰,河东东街环卫工人焦水玲说:“和以前相比,随地吐痰的人少了,但这种现象依然存在。”焦水玲无奈地说,公交站台是随地吐痰行为多的地方。几米外就有垃圾桶,但有的市民直接在平台上吐痰,有的人吐在纸上也扔在地上。因此,她不得不反复巡逻和清理公交车站。

“创建健康工作开展以来,不少志愿者走上街头宣传健康知识,制止一些不文明行为。随地吐痰是最难制止的事情。有时候人们都准备吐槽。我们走过去的时候,痰已经吐在地上了。”爱心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谭认为,随地吐痰的男性居多,所以要改掉随地吐痰的坏习惯,就要改掉这个坏习惯。

万达广场1号门前设有消烟柱,意在为进出的顾客提供方便。然而,很多市民在熄灭香烟时会吐出痰来“清嗓子”。在人多的时段和节假日,地上残留的痰渍清晰可见。

在观察过程中,记者还发现,随地吐痰在道路等室外公共场所较为常见,但在商场等室内公共场所较少。

热议:带菌恶心

采访中,大多数人都讨厌随地吐痰。

“在日常生活中,这种行为真的很常见。有时候会遇到司机向窗外吐痰。我担心痰会溅到我身上。感觉真的很不好。”说起随地吐痰,张女士皱起了眉头。这种不文明的行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看起来更为苛刻。她希望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的个人素质,希望有关部门对这种不文明行为进行处罚。

“随地吐痰的现象还很多,不仅是在街上,在小区里也是如此。有时候,你不注意,就会踩在泥土上。”姜女士说,随地吐痰不仅有损城市形象,还会传播病菌。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意识到这种行为的危害。

如果你不在家里吐痰,为什么不能在街上控制?市民景女士认为,当环境影响人们的行为,卫生条件一流时,大家都不好意思随地吐痰。“每个人都要把城市当成自己的家,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规范自己的言行做起。”景女士说。

市民何丽华说:“随地吐痰不能容忍,但我们可以控制随地吐痰。我们通常随身携带纸巾,吐在纸上,然后扔进垃圾桶。这不仅是为城市的环境卫生做贡献,也是对每个人的健康负责。”

中心医院健康教育科主任赵燕侠介绍,今年第32个爱国卫生月期间,我省开展了以禁止随地吐痰为重点的文明卫生习惯养成等一系列专项行动。“痰液作为呼吸道的分泌物,患有呼吸道疾病,被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患者一般比健康人产生更多的痰液。病人吐出的痰会携带成千上万的细菌。肺结核、肺炎、流感等疾病可能通过痰液传播。一个人随地吐痰,周围的人就有吸入病菌的风险。”赵燕侠说。

“根据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科的研究结果,结核分枝杆菌在粉尘中可保持传染性8-10天,在干痰中可存活6-8个月。目前正在全球肆虐的新冠肺炎,可以在痰中存活39天。”赵燕侠说:“在生活中,有些市民认为吐痰之后,他们的脚就会干净。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这样做只会让空空气中的致病菌更容易上升,一些抵抗力较低的市民很容易因为呼吸这些空空气而感染病菌。”

有不文明的习惯并不可怕。敢于正视坏习惯,对这些顽固的习惯说“不”很重要。赵燕侠呼吁,为了大家的健康,请不要随地吐痰,吐痰时请吐在纸巾或垃圾桶里,并用胳膊或纸捂住咳嗽。同时,保持房间清洁和空通风,防止疾病感染。

回应:控制顽疾的立法和法规

立法和法规是调查中最常提及的解决方案。“如果随地吐痰像盗窃、抢劫一样违法,即使像交通规则,也会扣除罚款。相信很多人不会随地吐痰。”市民怀女士表示,在初始阶段,依规处罚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政策。当人们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时,就会从法律强制转变为道德约束。

从6月1日起,《山西省公共场所禁止随地吐痰条例》正式实施。这是第一部聚焦公共场所随地吐痰问题的省级地方性法规,旨在以法治的手段促进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的养成。

“从新冠肺炎疫情开始,疫情防控工作进入常态化阶段,公共场所随地吐痰再次给公众健康安全带来危害。”赵燕侠表示,“山西省通过地方立法禁止随地吐痰,将在公共场所吐痰列为违法行为,并给出了明确的监督处罚制度,为禁止随地吐痰提供了法律依据。感觉特别好,城市也要跟省里接轨。”

“文明习惯的养成不仅需要积极的倡导和引导,更需要对不文明行为进行有效的整治。不文明行为是大众心中的道德问题。对于不文明的行为和个人,大家往往只是从道德层面谴责。”支旭东律师说:“没有规矩,你不可能是方圆。公共场所文明不仅是一种公共道德,也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规则。如果用法律赋予文明规则,就意味着不文明行为要受到法律制裁。”

“如果你单独谴责不文明行为,效果可能不会很大。有时候批评教育对一些不文明的弊病起不了多大作用。”志愿者谭表示,如果不文明行为上升到法律层面,相关部门不仅有执法权,在公民劝导和抵制不文明行为时也有法律支持。

此外,市民还建议市文明办、市城管局、市教育局、市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共同引导市民改正不良习惯,成为文明市民。具体而言,加强学校教育,引导广大儿童和中小学生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依托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宣传讲解随地吐痰危害性,加强社会教育;在公共场所增设痰盂等设施,为市民摆脱陋习、走向文明创造条件;建立执法队伍、志愿者队伍和群众监督队伍,形成专兼职相结合的文明劝导惩戒力量。

为了城市的卫生环境和广大市民的健康,随地吐痰的现象无论多么困难都必须得到处理。每个市民也要及时响应,从自己做起,自发宣传,倡导监督,然后带动身边的人,展现“传话”的气势,让文明从人群中穿过,用自己的行动维护城市的文明、和谐、健康、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