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五经 “四书五经” 有多重要

栏目:旅游 2021-12-06 22:26:53
分享到:

至于儒家和儒教,人们往往把它和佛教、道教一起,视为历史上影响中国文化的重要思想。甚至在这三大家族中,普遍认为儒家思想的影响更大、更深、更广。但是在先秦时期,儒家只是百家中的一家。有人质疑百家争鸣的说法。事实上,通过考古工作,我们发现先秦时期,特别是春秋时期,有很多诸侯国。说八百诸侯,不止如此,所以百家也是存在的。

莲鹤方壶,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巩峥墓。图片来源:河南博物院

汉初,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写了一篇《六家要诀》,把儒家列为六家之一。这六大家族分别是:阴阳、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司马谈在《论六艺》中评价儒家:“儒生以六艺为法。六艺经流传千万,古往今来学不过关。他们不能研究他们当年的仪式。”也就是说,儒家思想的内容是六艺。六艺经典有几千万种,数量很大,内容一辈子也看不懂。“因此,有人说:‘你要求得多,你就会工作得少。’它的缺点是内容广泛但缺乏重点。学起来很难,做起来也很难,但很少有效。

司马谈还提到“夫之礼、妻之礼、父子之礼,是夫妻之差的顺序,虽百家易改”。这表明儒家思想在社会秩序和家庭伦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即稳定社会和家庭秩序。所以汉武帝中后期的“独尊儒术”是出于社会政治的需要。

到了西汉宣帝时,宣帝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汉家有自己的制度,是以霸王为基础的,但纯粹是道德教育和周政!”在韩看来,我们为什么要只用道德教育和来治国呢?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他的意思是汉初高涵皇帝刘邦不纯粹用儒,宣帝本人也不纯粹信儒。也就是说,虽然儒家思想只受到汉武帝的推崇,但后来还是有一个发展的过程。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越来越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

我们今天说的儒家,就是指孔子开创的这个学派。后来很多儒家代表和各派代表都普遍认可孔子的作用。韩非子提到:“儒往何处去,孔丘也。”。意思是说,最大的儒家,到了极点,就是孔丘。东汉高邮在《淮南子要略》注中也说:“儒、孔、道皆是也。”高邮认为,儒家思想是孔子的学问。刘欣的“七观”甚至说:“儒者流...行于六经,讲究仁义,祖舒窈顺,宪章武文,主仲尼,强调其言。”。这句话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宪章是民事和军事的”。这里的“民事和军事”指的是周文王和周武王。

儒家思想吸收了大量周代的政治和宗教。所以这里所说的《文武宪章》对应的是汉宣帝所说的“以德施教,用周政”。这些表述都提到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丘。因此,我们可以提出,儒家是一个信仰、尊重、继承和发展孔子之道的学术流派。儒学是专门阐发和解释孔子之道的学术思想。

“四书五经”体系

儒生在传承儒家经典时,根据不同的时代对儒家经典做出了自己的创造性诠释。到了宋明时期,一些儒生甚至抽象出传统儒家思想中特殊的哲学部分,发展出性学理论。这些作品往往被历代目录归入儒家的细分范畴。随着理学的兴起,儒家学者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新的诠释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以理学为核心内涵的经典诠释体系,即“四书五经”体系。

《四书》的名字直到朱才出现。然而,从唐代的韩愈、李敖,到北宋的二程及以后的学者,都对此予以关注并作出了论述。朱一生成就斐然,著有《四章四句笔记》。所谓“集体注释”,主要是指学者的意见。

五经中的第一部《易经》,因为程的《易经》具有更强的理学色彩,所以与朱的《易经启蒙》和《易经本义》并列放置。《藏书传》是朱的学生蔡慎所著。《诗集传》是朱自己写的。《礼记》的作者陈蒙是朱四传的弟子。《春秋胡传》的作者胡安国,是程颐复传的弟子。《春秋集传》的作者是朱的弟子。“四书五经”体系的这些核心经典,都是儒家经典的理学化的结果。

如果说《十三经注疏》代表了汉唐经学的研究成果,那它就是汉代以来注疏体义疏的结合,是对待经学和儒学的必读基础书。那么,宋元时期的“四书五经”注释体系就是儒家经典的结果。将理学运用于经史管理与十三经注疏体系有着明显的区别:十三经注疏体系侧重于从训诂、名物、礼仪等方面阐述经史中的史实和制度。,而四书五经体系则侧重于在经典诠释中贯彻作者的义、心、性等哲学思想。

“四书五经”不完全是民间的。它成为一种制度后,不仅是古典的,而且是官方的。这些经典出版后,逐渐取代了古代的注释,成为学者研究和提问的首选。南宋末年以来,围绕这些经典出现了许多编纂作品或衍生作品。元朝延佑二年,朝廷发布圣旨,以《四书五经》为科举考试用书。其中《四书》是朱的《四书集注》。至于“五经”,《诗经》用朱,《尚书》用蔡,《周易》用程、朱,《春秋》用三川、胡川,《礼记》用古注。元代确立了“四书五经”体系的官方学术地位。

明代,明成祖将《四书五经》修订为明代科举考试用书。作为科举考试用书,《四书五经》进一步提升了学者们对这些核心经典的关注。元明以来,出现了大量的编纂,如《四书五经》。

清代康、雍、干三代编辑的《科举七经》是清代科举考试用书,也是一部编纂著作。其中《周易》《诗经》《尚书》《春秋》与《五经大全》具有相同的宗族风格和体例,取材范围已延至明末,时代有所推延。由于《三礼一书》是清代乾隆初年修订的,参与者多为著名业主,故陈的《集说》不再使用,改用新的《集说》。因此,从明代到清代,“四书五经”体系的经典地位通过“四书五经”和“玉祖庵七经”两次编纂活动得到了进一步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