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哈里视窗 父母好好说话孩子不领情 乔哈里视窗:有效的沟通应该区域明确

栏目:教育 2021-09-30 16:00:05
分享到:

齐瑜说,有一个话题叫:“如果你有一个一键就能定制的按钮,你愿意为孩子定制一个完美的生活吗?”

其中,傅首尔提到,她曾经给儿子买了一双价值2000元的鞋子,但儿子不喜欢,问他为什么没有卡通图案。他认为那是最漂亮的,但是只有十几双这样的鞋子可以买到。

通过这个事件,我们也可以看到,父母认为的完美,孩子却觉得不完美。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很常见。孩子和父母的沟通总是有时间差的。父母总是想给孩子最好的,但孩子可能不想要。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心安理得,接受父母的贡献,这让父母很难与孩子沟通。

亲子沟通绝对不只是“好好说话”那么简单

1.有时候父母的美言在孩子眼里是负罪感的表现

因为公司的事情,我的朋友那天下午很早就下班了。回家休息后,她开始整理房间,想帮女儿换床单。结果,当她到达女儿的房间时,她被女儿桌子上打开的日记吸引住了。

朋友全神贯注,孩子回来发现日记被偷看了。孩子很生气,问她为什么不相信自己。朋友耐心解释,说她是被吸引而不是不信任。孩子觉得她有罪,最后不欢而散。

相信很多家长朋友都遇到过这种经历,因为母女之间并没有锁定彼此的交流区域。

这是我最近在学习“乔哈里窗理论”后意识到的。

乔哈里的窗口理论

乔·哈里的窗口理论指的是一些沟通方法和技巧,也可以称之为“自我意识的发现”。在中国,它也被称为交流窗口。这个理论最早是由约瑟夫和哈利提出的。起初,他们把人际交往比作一扇窗户,把它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开放的、秘密的、盲目的和未知的。这些部分也对应着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态

有效的沟通应该让别人知道,沟通区域应该清晰

根据Johari的窗口理论,亲子沟通的时间差是由于“隐藏区”和“盲区”的存在。只有缩小这两个区域,才能减少亲子关系的时间差。

1.通过反馈减少亲子沟通中的隐藏区域

隐藏区域意味着你知道,但其他人不知道。那么,在沟通的过程中,就要学会主动给予反馈。

就拿上面这位朋友和她女儿的经历来说,看孩子日记的行为已经发生了,与其对孩子大方,不如用心讲解。

你可以在看完日记后反馈自己的回忆,把当年日记里发生的趣事和糗事说出来。因为这件事,降低孩子对你的警惕。不要谈论孩子日记的内容,确保你们之间的交流保持在开放的区域。自然不会有时差。

2.通过倾听和引导缩小亲子沟通的盲区

盲区就是你不知道,别人知道。然后,当我们交流时,我们应该学会积极倾听和引导。

朋友不知道女儿心里在想什么,所以她的解释苍白无力。女儿想要的只是道歉和承诺。孩子在没有自己允许的情况下看日记是很不舒服的,所以父母这时候的解释就像是借口。

后来有朋友跟孩子聊天,提到了这件事。朋友问了孩子这件事。孩子说“王子犯法,百姓同罪”,父母应该为自己的错误向孩子道歉。这样引导式的聆听后,你会知道孩子在想什么,从而保证你们的交流是在一个开放的区域。

除了锁定区域,亲子沟通还需要注意沟通方式

1.区分主观意图和客观事实

区分主观意图和客观事实,意味着要么以实际的方式做事,公开说出你所看到的,要么用你自己的想法陈述事实。这是沟通的方式。简单来说,主观意图是个人想法,客观事实是真实的东西。比如上面提到的看我日记的情况,我女儿看到了,毫不犹豫的说你居然看了我的日记。他把观察到的客观事实和主观意图混为一谈,但人往往是客观事实,所以会对压力做出反应,沟通的方式肯定不鼓励主观意识太强,而是提倡基于具体时间和环境的观察,所以区分两种情况尤为关键。

2.同理心和及时反馈

我们可以感同身受,体会到那种感觉,及时表达和反馈那种感觉,让沟通更顺畅。当然,我们也需要区分感情和思想。毕竟一个是客观的,一个是主观的。只有同理心才能表达真实的想法。比如在日记里,女儿看到妈妈在看日记,但她应该明白,她的日记是在桌子上打开的。即使她看到一个陌生人的日记,她可能也会好奇。通过这种心态,她调整了自己的情绪,父母也应该感受到女儿的情绪。看日记相当于秘密曝光。任何人遇到这种事情都会焦虑。沟通时尽量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感受对方的处境。

3.表达你的要求和希望

樊登老师在读《非暴力沟通》一书时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我们不是天生的圣人。当我们生气的时候,我们自然会抱怨、批评、指责、挖苦、嘲笑别人,但你会发现,如果你这样做,你会把自己的生活搞砸。但如果每个人都能记住“我观察……我感受……因为……我要求……”这个公式,在每一个关键时刻有意识地深呼吸,然后应用这个公式,真诚地倾听并给出反馈,相信你会发现自己的人生豁然开朗。

当表达未满足的需求时,其他人会积极回应,同时告诉对方我们的希望。只有告诉对方我们的想法和我们希望他做什么,这样的沟通才能更有效。比如日记这件事,女儿认定母亲看了日记,加了好几个罪名,但换个角度,应该提出自己的要求,要求母亲不要干涉自己的生活,希望母亲能给自己自由的权利。

比如女儿要告诉妈妈看日记是不对的,希望妈妈尊重她的个人隐私,当对方意识到错误的时候,防止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在亲子沟通中,说什么比说什么更重要

美国传播学家阿尔伯特·梅拉比安曾提出一个公式:信息的整体表达=7%语义+38%声音+55%肢体语言

知道这个公式,你明白它的意思吗?其实它表达的是人传递的信息,其中只有7%是语言内容,38%是语音交流,而肢体语言是主要部分。语音交流是一个人的语气和语调,而肢体语言是动作、表情、眼神和坐姿等。这两种类型也可以称为“非言语交际”。语言交流可以直接反馈你想要传递的东西,而其余的非语言交流是微妙的。

其实两者经常一起出现,但非语言才是人的真实想法。所以,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怎么说能回馈太多的信息,比如如何通过身体和声音表达我们的思想,说什么就是通过语言交流直接传递信息。但是很多孩子思维不成熟,不知道父母说什么,那么怎么说就成了最有效的沟通方式,那么如何利用好呢?请参考以下几点。

1.身体运动

一个人的身体动作会涵盖很多心理信息。虽然肢体动作传达的信息不清楚,但是很有用。尤其是在交流中,一个肢体动作会出卖一个人的真实想法。比如我们国家在审查犯人的过程中,他们会通过非常规的肢体动作来分析这个人的心理思想。如果一个人经常摸自己的头发和脸,说明这个时候他很焦虑,可能真的有犯罪事实。

行动是一种非语言行为,通过它可以看到自己内心的想法。

在亲子沟通中,肢体动作还是有用的。通过身体动作,我们可以了解孩子的想法,无论他们是紧张还是兴奋。一个肢体可以反馈答案,或者通过肢体动作中的坐姿和面部表情了解对方的想法。当然,孩子也会在我们的肢体语言中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相反,父母的肢体动作过于夸张或用力过猛,会让孩子感到紧张和焦虑,因为一个人的肢体动作和内心感受是对称的。

2.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也是一种微观心理。人的情绪变化是情绪状态的直接反馈。不管是什么情况,细微的表情总能反映出内心的想法。

例如,当一个人不耐烦时,他的嘴会微微下垂,以表明他不相信。虽然他不会直接表达他的不满,但他微妙的表情已经出卖了他。如果一个人开心,他的表情也会看起来很开心,所以在交流的过程中,他会经常微笑。这种状态说明他此时是轻松愉快的,你们之间的交流方式并没有引起他的反感和紧张。

面部表情也可以用于亲子沟通。毕竟,很多孩子和父母之间是有界限的。他们认为父母是成年人,要求严格,所以孩子的真实想法无法表达。如果双方不能及时有效地沟通,亲子关系就会变成陌陌。所以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观察面部表情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来改变交流的语气,让对方打消顾虑,这样双方就可以轻松愉快地交流了。

当然,沟通者也要表现出更好的面部表情,让沟通者置身于轻松舒适的环境中,沟通才能有效。

3.音调

在交际中,语气的恰当自然运用在交际中也很重要。一般来说,温柔的语气会让交流显得坦率友好,但如果是激动的语气,会让人感到紧张,语气也会给人同样的反馈信息。陌生的声音会显得讽刺,鼻音或哼声会给人一种傲慢和缺乏诚意的感觉。这样的沟通会让人不开心。甚至可能导致沟通冲突。交流时,人们会忍不住发出一些声音,比如叹息,或者轻轻的冷笑。这些副语言都是在向别人传递内心语言,一定要注意语气的使用,不要滥用。

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沟通的父母。孩子长大后,会有很多错误。他们也会和父母竞争,表现出不听话。但是,我们必须知道,父母在亲子关系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所以父母的沟通方式也决定了亲子关系的好坏。父母不要总是从上面给孩子指路,而是要换个角度思考。如果成年人被暴力语言教育,我们内心肯定会愤怒。

父母的沟通方式也隐藏了孩子的未来。与其抱怨孩子总是听不懂你说的话,不如合理有效地和他们沟通。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