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翰祥电影 “电影大师”李翰祥和张彻:风格一阴一阳 为邵氏立下汗马功劳

栏目:历史 2021-09-30 02:27:49
分享到:

作为六七十年代香港最具影响力的导演,李翰祥和张彻,一个是黄梅调电影的大师,一个是武侠动作电影的鼻祖;一个追求审美氛围,一个表演血腥暴力。可以说,邵氏称霸香港几十年,伟大的导演李翰祥和张彻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始终水火不容,针锋相对。有什么样的纠结和委屈?

01.黄梅调大师李翰祥

李翰祥是黄梅调大师,也是港台浪漫电影的鼻祖。《丢辛的故事》让李翰祥一战成名,获得亚洲电影节最佳导演,也让邵氏兄弟在香港站稳脚跟。第二年,《江山美人》去了另一个城市,获得了亚洲电影节最佳影片。1963年,李翰祥导演的《梁祝》在台湾省播出三个月,800万新台币的票房被抢购一空,掀起了黄梅调电影的风潮。然而,李翰祥最著名的电影是清宫电影,李翰祥花了很大的努力。制作严谨的清宫历史传奇《堕国记》和续集《瀛台血泪》在风格和精细上无与伦比,这也促使李翰祥后来与内地合作制作。

李翰祥导演的清宫电影《火烧圆明园》和《听政治》制作精良,深受大家喜爱和认可,因此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优秀电影特别奖”,还获得了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制作设计师。就在港城充斥着黄梅浪漫电影的时候,另一位与李翰祥女性气质完全不同的导演诞生了。他执导的电影将邵逸夫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从立足香港到主导电影产业的发展。这是张彻和他的男性电影。

02.新武侠电影大师——张彻

张彻是香港新武侠电影的大师。他的电影几乎没有所谓的爱情和亲情,甚至很少有女性角色。电影中的悲剧英雄往往死于悲剧,表现出永不放弃的精神。悲剧、暴力、血腥、打斗和死亡之舞是张彻电影的标签。

张彻一生拍摄了90多部电影,不仅开创了香港新武侠电影的先河,还开创了流行文化潮流,培养了一大批动作明星。《独臂刀》《金燕子》《独臂刀王》《铁血铁手》《复仇》《十三太保》《马永贞》《毒刺马》等经典武侠片都是张彻的代表作。王羽、狄龙、姜大卫、陈观泰、傅山大、李修贤,都是张彻的得意弟子,甚至现在还享誉国际

03.李翰祥第一次和张彻相撞,而且是针锋相对

美术出身的李翰祥在香港成名时,张彻还是一个从台湾省来到香港的孤独青年,但其实当时他们的恩怨早已开始。初到香港的张彻,应女友李湄的邀请,前往香港执导电影《野火》,但遭到女友公司多位导演的抵制。最后,他失去了妻子,失去了部队。为了谋生,张彻在报纸上写了一篇影评,从男性角度痛斥香港电影中的女性场景。以李翰祥为代表的肖伯纳的电影被骂得最惨。

张彻在报纸上严厉批评李翰祥的电影,李道道深有感触。然而,由于张彻独特的观点和犀利的文笔,它引起了邵逸夫的注意。1962年,张彻加入了肖伯纳,并开始在他原来的工作中担任编剧。当时,李翰祥正处于巅峰时期,李翰祥和张彻成为了同事,他们的对抗变得更加直接。曾经由肖伯纳的宣传经理邹文怀推荐,张彻为李翰祥写了一个名为《一毛钱》的剧本。可能是因为李翰祥当时心情不好。看完之后,他倒在邹文怀的桌子上说:“这叫什么剧本?”我转过头,离开了。因此,可以想象,从那以后,张彻更加勤奋了。他每天都批评李翰祥的作品,并无情地抨击它。这一事件也打开了李翰祥的

04.不同时间逃离萧家,再次归来,互相制衡,成为六叔的棋子

张彻开办了自己的武术实验班,1967年,武打电影《独臂刀》横空出世空,不仅让他成为顶级导演,也打破了当时香港电影女演员挂顶牌、男明星充当陪衬的格局。创作之后,以男明星为主角的港片主流趋势也发生了变化。然而,当张彻成名时,李翰祥已经离开了肖伯纳。1963年,凭借《梁祝》,李翰祥步入了第一部电影生涯的巅峰。带着“占便宜”的心理和陆运涛的秘密挖角,李翰祥单方面毁约离开了台湾省,这让邵逸夫大为恼火,但又无可奈何。这个时候,率先拍了很多高票房的电影,这让面面相觑,逐渐成为邵氏的首席导演

1970年,肖伯纳的高级主管邹文怀想自立门户,离开肖伯纳。一年前,邹文怀、张彻、王宇三人约定一起离开邵氏,但最终张彻后悔了,不仅没有离开,还劝王宇留下。我以为邹文怀走后,张彻可以取代他的位置,成为邵逸夫身边最值得信任的人。但是,没想到老谋深算的六叔召回了在台省创业失败的李翰祥,这无疑给张彻泼了一盆冷水,制衡的意义显而易见。

1974年,张彻的地位正在下降,他计划东山再起。于是他带着一群徒弟去了台湾省,成立了长弓公司。然而,由于管理不善,第二年他失败了。张彻再次回到肖氏,继续和李翰祥做同事。

05.他晚年凄凉,一个死于疲劳,一个孤独寂寞

邵逸夫的两位导演有一种阴阳风格;一个重视艺术,一个重视商业;一个花钱如流水,一个节约成本;虽然他们很好奇,但他们互相制衡,以保护邵氏在香港电影业的主导地位。两个截然不同的人从内地来到香港;从无名小卒到电影大师;从邵氏成名到离开台湾省,再从台湾省回到邵氏;从离开邵氏到晚年在内地拍戏,从内地的一声惊雷到惨淡的票房,再到最后的日落,李翰祥和张彻的经历非常相似。

1996年,热衷于影视的李翰祥开始创作电视剧,但在拍摄电视剧《火烧阿房宫》时因过度劳累而去世。这和李翰祥的经历完全一样。1985年,张彻应邀去北山拍电影。第一部《大上海1937》票房大卖,轰动内地。但是第二部《渡江》没有大陆资金和发行支持,结果和一般的小规模制作没什么区别。张彻最终输得一塌糊涂。晚年,张彻没有孩子,也没有女儿,弯腰驼背,一直住在肖伯纳的工作室公寓里,直到去世。他死了半辈子,死得很凄惨。

李翰祥和张彻两位大师,一生经历了很多风风雨雨,自始至终都对影视情有独钟。1997年和2002年,他们分别获得了台湾金马奖终身成就奖和香港电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这可能是对两位电影大师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