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包书皮 扒一扒“包书皮”:为啥大家反感包书皮 却少有人喷手机贴膜

栏目:历史 2021-09-30 02:04:15
分享到:

乐爸爸既是老师又是家长。作为众多“包书工人”中的一员,我们来谈谈“书皮”。

“书皮”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小学生到大学生,家长都要当“包书打工人”。作为一年一度的开场剧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爱恨交织。每年,人们都在谈论“包装书籍封面”。

2015年,乐爸爸的好朋友,做了十几年检测和安全评估的魏杭州爸爸,在网上曝光了毒书皮,引起了全国家长的震怒。书封面有毒的印象深深烙印在很多家长的印象中。

当然,对危害孩子健康的行为要零容忍。这样的“毒书皮”一定不能让孩子使用。然而时隔四年,在魏爸爸们的努力下,书皮已经达到了安全标准,家长们对“包书皮”还是很反感的。

支持者认为,学生课本使用频繁,容易损坏。让孩子翻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爱护书籍,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同时也让新学期的学习感觉有点仪式感。

想想我们年轻的时候,拿到新书的满足感,家里捧着旧报纸旧日历,整天工作,真是美好的回忆。

反对派认为,教科书的纸张和装订质量很高,表面已经覆盖了薄膜,使用一个学期没有问题。没有必要要求书的封面。

这是浪费时间和金钱。现在没有“手机贴膜”的经验,真的做不到,孩子也无能。父母基本上都这么做。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是无稽之谈,这也转化成了家长的作业。也有人质疑小学生的书包够重,放上这么一堆书皮岂不是更累赘。

说的也很有道理。

“书皮”,一件不妨碍教育大局的小事,被喷了很多年,但依然不影响大多数老师对孩子装书皮的要求。大部分家长都成了“包书打工人”,市面上的书皮种类也越来越丰富。一边收拾一边抱怨,一边收拾一边抱怨。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书皮”如此遭人恨,而“手机电影”却大行其道?如今手机的质量越来越好,防水防摔。制造商也不惜任何代价开发更轻更薄的手机。但是,很多人喜欢把手机拍成电影,即使厚重,也充满了欢乐。

如果工信部统一发出购买新手机的要求,那么会发生什么?肯定是哗然,整个人都喷了。

因此,“书皮”问题的关键在于统一要求和硬性规定。

有的老师不仅要求“书皮”,还规定了书皮的材质和样式,说是为了统一和美观。统一教育的旧观念根深蒂固,连一个书皮都无法个性化,是对学生个性化教育的奢望。有人说,既然是为了统一和美观,那不包书皮不是更好吗?

有些学校做得很好,给家长发了一段包装书皮的视频,指导家长如何包装书皮。既然包书皮是必不可少的教育行为,既然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学校用美术课、班会,甚至花半天时间指导孩子上课做不是更好吗?

其他老师对包书皮的要求有严格的规定,先用纸包一层,再在外面放一个塑料盖。有这样细节的强迫症老师一定要治!

让爱装的人装,不爱装的人不装。一切顺其自然的事情都被一刀切的死亡规则打乱了。

大多数父母都很生气,不敢说话,但也有例外。2016年,南京一名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家长公然挑战老师的“权威”,给班主任发了一条短信,称自己已经用胶带封住了脆弱的角落,会注意儿童读物的使用,但不想“包起来”。这位“大胆”的家长不仅给老师发了短信,还发到了朋友圈,引起了极大的共鸣。

你猜怎么着?不仅班主任没有谈过,南京市教育局也为此专门发文:“各区一定要提醒学校,不要硬性要求家长的包书或作业本。包书是否是父母决定的;对于一些不在包书的孩子,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养成爱护书籍的好习惯。".

“书皮”教育部门从未发文作出硬性规定,但首次发文为“无硬性规定的书皮”。

2017年,人民网、中国教育报也纷纷发声“封皮”现象:没必要坚持封皮!

一切都是教育,“覆书”这件小事反映了教师的教育认知。包装书籍和爱护书籍是不一样的。即使学习习惯差的孩子给书包一张铁皮,也用不了多久就会被出土成为古籍。爱护书籍,尊重知识,增强学习的责任感,能不能给孩子留下一些自主权空?保护不带封面的书能更好地体现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亲爱的老师,孩子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爱护书籍吗?盖子可以包装,也可以不包装。你可以自己决定一些包没有打包。你可以用买的书包或者废旧材料,也可以用流行的方式包装。你也可以敞开心扉,创造性地包装它们...

如今,教材的装帧和纸张质量各不相同。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否应该与时俱进?

爱护书籍,对老师不要太嚣张,对家长不要太操心,对大人退一步,给孩子留一些空成长的空间!